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2-08-18 23:37
中性硼硅玻璃在注射劑藥品包裝材料中應用較為廣泛,目前越來越多的制藥企業首選此類材料作為注射劑的包裝,經過加工可制造成玻璃安瓿、玻璃輸液瓶、管制注射劑玻璃瓶、管制凍干粉針玻璃瓶、管制口服液瓶等不同玻璃包裝形式。
因為使用中性硼硅玻璃材料制成的藥品包裝在盛裝藥液時不易產生脫片等現象,尤其對于新藥、特藥、偏酸、偏堿、對pH值敏感的注射劑,以及生物制品、疫苗類、血液制品和凍干制劑等,使用中性硼硅玻璃材料作為藥品包裝更能確保。
模擬實驗參考《化學藥品注射劑與藥用玻璃包裝容器相容性研究技術指導原則(試行)》、USP1660的模擬溶液和條件,選定鹽酸氨溴索注射液作為模擬溶液,采用半定量方法檢測模擬溶液中的元素含量及分析玻璃內表面侵蝕程度及預測玻璃容器發生脫片的可能性。
玻璃內表面受到的侵蝕情況可以通過玻璃表面亞甲基藍染色實驗和掃描電鏡來觀察,本實驗同時選用0.01mol/LNaOH溶液,制備陽性對照品。
中硼硅玻璃安瓿提取條件
考察指標
(1)安瓿是否有脫片,內表面是否出現侵蝕痕跡,可見異物是否增加;
(2)模擬溶劑 pH、溶液澄清度及顏色、不溶性微粒是否有顯著變化;
(3)模擬溶劑中包材所含各元素濃度是否超過評價閾值,Si 含量及 Si/B 和 Si/Al 比值是否有顯著變化。
模擬實驗
(1)侵蝕試驗:
噴金處理,掃描電鏡,分析SEM測試結果
(2)亞甲基藍染色實驗:
下圖是鹽酸氨溴索注射液(121℃,2h)、鹽酸氨溴索注射液(80℃, 24h)、0.9%KCl溶液(121℃,2 h)、3%枸櫞酸鈉溶液(80℃,24 h)、20mM 甘氨酸溶液(50℃, 24h)、10mM氫氧化鈉(121℃,2 h)等模擬溶液處理后的玻璃瓶經亞甲基藍染色后的結果,從中可以看出各模擬溶液均無明顯染色,而陽性對照品發生了明顯的染色。
亞甲基藍染色實驗的結果
1-6依次為:鹽酸氨溴索注射液(121℃,2h)、鹽酸氨溴索注射液(80℃, 24h)、0.9%KCl 溶液(121℃,2 h)、3%枸櫞酸鈉溶液(80℃,24 h)、20mM 甘氨酸溶液(50℃,24h)、10mM氫氧化鈉(121℃,2 h)
(3)元素濃度分析實驗:
研究中需要檢測的項目采用的方法有國家標準以及方法學研究建立的方法,具體的項目及方法見下表。
中硼硅玻璃安瓿中涉及V、Co、Ni、As、Cd、Pb、Hg、Ti、A1、B、Si、Cr、Cu、Ca、Ba、Sn、Mn、Fe、Zn、K、Sb、Li、Mo,對 3 批鹽酸氨溴索注射液加速(1個月、3個月、6個月)及長期穩定性(6個月、12個月)樣品中23種元素進行定量檢查。Si元素濃度增加量、 Si/B或Si/Al比值的增加量。
樣品的測試條件:
取上述模擬試驗得到的浸泡液,稀釋 50 倍,用0.22 μm 的濾膜濾過,進行元素濃度檢測
測試結果
模擬溶液的檢測結果如表所示:四種模擬液中各元素的檢出量均未超出評價閾值。
進一步分析中性硼硅玻璃安瓿中硅硼濃度比及硅鋁濃度比的變化結果.
再從重要元素測試表,可以看出模擬溶液中硅、硼、鋁等重要元素的變化均在20%以內,Si/Al變化以及Si/B變化在10%以內,未發生顯著變化,未發生玻璃容器脫片的情況。
注射劑的藥物與玻璃包裝容器可發生物理化學反應。常見的反應有:某些藥物對酸、堿、金屬離子等敏感,如果玻璃中的金屬離子和/或鍍膜成分遷移進入藥液,可催化藥物發生某些降解反應,導致溶液顏色加深、產生沉淀、出現可見異物,藥物降解速度加快等現象;玻璃中的鈉離子遷移后,導致藥液pH值發生變化,某些毒性較大的金屬離子或陽離子基團遷移進入藥液也會產生潛在的安全性風險。
試驗儀器及樣品信息
采用0月樣品進行遷移試驗,樣品信息詳見下表。
玻璃容器對藥液質量的影響
常規檢測項目
藥品常規檢查項目,對3批產品進行加速、長期穩定性考察,在各階段進行含量、有關物質等關鍵項目檢測,結果見表 1、2。通過對3 批鹽酸氨溴索注射液樣品進行1、3、 6 個月加速及12個月、24個月長期持續穩定性考察,結果顯示,各檢測時間點的有關物質、含量等關鍵項結果均符合標準規定,且與 0 月相比差異也無統計學意義。
從表1、表2可以看出,鹽酸氨溴索注射液在加速實驗以及長期穩定性研究中,pH值、含量范圍、總雜質均在限度范圍內,可見異物與不溶性微粒也符合規定。
遷移性試驗
中硼硅玻璃安瓿中涉及V、Co、Ni、As、Cd、Pb、Hg、Ti、A1、B、Si、Cr、Cu、Ca、Ba、Sn、Mn、Fe、Zn、K、Sb、Li、Mo,對 3 批鹽酸氨溴索注射液加速(1個月、3個月、6個月)及長期穩定性(12個月、24個月)樣品中 23 種元素進行定量檢查。
Si元素濃度增加量、 Si/B或Si/Al比值的增加量等信息見表4。
從表3可以看出V、Co、Ni、As、Cd、Pb、Hg、Ti、A1、B、Si、Cr、Cu、Ca、Ba、Sn、Mn、Fe、Zn、K、Sb、Li、Mo等 20 種元素遷移量進行測試,均遠小于其 AET,實驗樣品中所有元素的含量均無明顯增加。
從表4可以看出:硅、硼、鋁等重要元素的變化均在20%以內,Si/Al變化以及Si/B變化在10%以內,未發生顯著變化,因此證明玻璃容器發生脫片的可能性較小。
吸附實驗
吸附試驗主要針對微量、治療窗窄、結構上存在易與玻璃發生吸附的官能團的藥物,以及處方中含有微量的功能性輔料進行。
對驗證三批制劑加速試驗樣品 0、1、3、6 個月及長期試驗12、24個月樣品中的關鍵輔料-枸櫞酸的含量進行檢測,考察包材對藥液中關鍵組分的吸附,見下表。
圖1 枸櫞酸的HPLC測試圖
測試結果:
對驗證三批制劑加速試驗樣品 0、1、3、6 個月及長期試驗 12、24個月樣品中的關鍵輔料-枸櫞酸的含量進行檢測,經加速試驗條件放置 6 個月,長期試驗條件下放置 24 個月,測定其中關鍵輔料枸櫞酸的含量,均未見顯著性變化,說明本品所選用的包材對輔料無吸附作用。
圖2 枸櫞酸加入內標物后的及6次重復性測試圖
方法專屬性研究:
枸櫞酸的HPLC測試圖見圖1、系統適應性測試見圖2。從圖表結果可以看出,加入內標物之后,枸櫞酸的出峰尖銳,與兩個內標物之間出峰相互沒有干擾,6次重復測試的RSD小于1%,滿足方法測試的要求。
藥品對玻璃容器內表面的影響
可通過對玻璃容器內表面及/或注射液進行檢測分析,評估藥品對玻璃容器內表面的影響。常見的方法包括常規觀察玻璃表面侵蝕痕跡(對玻璃內表面進行亞甲藍染色等),以及注射液中的可見異物;采用表面分析技術對玻璃內表面的化學侵蝕進行檢測;測定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以及試驗液中Si元素濃度增加量、Si/B或Si/Al值變化以及其他金屬離子的變化趨勢等進行考察,上述數值如發生顯著變化,則預示玻璃容器可能受侵蝕產生脫片和微粒(玻屑)或風險增加。
本方案可通過觀察玻璃表面侵蝕痕跡(對玻璃內表面進行亞甲藍染色等),以及注射液中的可見異物,表面分析技術對玻璃內表面的化學侵蝕進行檢測進行評價,結果見表5。
方法學驗證
1.專屬性
分別對空白溶液、混合標準溶液、供試品溶液進行檢測,結果表明,檢測無干擾,方法專屬性良好。
2.線性關系
取系列混合標準溶液進樣分析,以各元素質量濃度為橫坐標,相應儀器響應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結果見表6。
3.檢測下限
取空白溶液連續測定 11 次,以測定結果的 3 倍標準偏差所對應的濃度值作為各元素的檢測下限,結果見表7。
4. 精密度 (方法重復性)
取供試品溶液適量,加入一定量的標準物質后,用蒸餾水稀釋 50 倍,平行制備 6 份,進行元素濃度檢測,計算RSD,結果見表8,重復性符合方法學要求。
5.回收率
精密量取混合標準溶液適量,置于 50 mL 量瓶中,各加供試品溶液 1 mL,用體積分數為 2% 的硝酸溶液定容至刻度線,混勻即得試驗溶液。
結果見表8,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對于樣品中待測成分回收率的要求。
檢測結果
1.半定量線性
2. 檢測限與定量限
從表7可以看出,各元素的檢出限與定量限低于附表2中所列元素的分析閥值。
3.重復性、加標回收的測試結果
從表8數據可見,對同一樣品濃度的樣品溶液,進行重復進樣,我們得到的計算結果相對標準偏差(RSD)均小于5%,其精密度良好完全符合方法所需。加入標準品測試后,從表可以看出所加樣品加標回收率均位于95%-105%范圍內,符合標準要求,方法可行。
來源:禾川化學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