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檢測案例
嘉峪檢測網 2022-02-19 22:44
手機外殼表面斑狀異物成因分析
簡述
01案件背景
某品牌手機經海運至目的地后,發現手機殼后蓋表面出現斑狀異物,故尋求實驗室分析異物產生原因。
02分析思路
重點分析斑狀異物以及外包裝的成分信息,通過詳細的成分信息以及當時的運輸存儲條件,反推斑狀異物產生的原因。
03典型圖譜
正常手機殼表面成分之熱裂解-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分析(Py-GCMS)
異常手機殼表面成分之熱裂解-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分析(Py-GCMS)
正常手機殼與異常手機殼表面塑料之逸出氣體分析與質譜聯用儀分析(EGA-MS)
*備注:
1、聚碳酸酯在各種外部因素(溫度、氧氣、化學物質)影響下,由之前的高分子聚合物狀態降解為聚碳酸酯低聚物或者小分子碎片。
分析結果
正常手機殼和異常手機殼表面成分分析結果見下表:
*備注:
1、上表中數值均為各物質的峰面積,峰面積越大,代表含量越高;
2、N.D. =not detected 未檢出。
白色PE袋成分分析結果見下表:
紅色氣泡袋成分分析結果見下表:
*備注:
1、帶“*”號成份信息是根據部分元素譜圖或裂解碎片信息推導得來;
2、含量范圍均為半定量結果,供參考。
分析結論
1、異常手機殼表面異物成分主要是聚碳酸酯的降解產物,還有部分來源于包裝袋上的成分遷移,具體如下: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十四烷基二甲基叔胺和油酸酰胺來源于紅色氣泡袋。
2、外部較嚴苛的環境條件(海運或未控制溫濕度的倉儲環境),促進了包裝袋內低分子量有機物質的遷移,比如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十四烷基二甲基叔胺,油酸酰胺,芥酸酰胺等。
3、異常手機殼背面的聚碳酸酯低聚物并沒有明顯增大,這說明異常手機殼表面的聚碳酸酯低聚物不是來源于熱降解。
4、紅色氣泡袋中檢出的抗靜電劑和硫酸鈉均具有吸濕性,且遷移至NG手機殼上的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和十四烷基二甲基叔胺呈堿性,在潮濕偏堿性的環境下,會加速手機殼中聚碳酸酯的化學降解。
建議
產品出廠前,可以將產品帶包裝做環境可靠度試驗,確保外包裝在嚴格外環境下的可靠性。
來源:Internet